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宁夏万象
以黄河为名 悦宁夏美景
2024-03-15 09:13:23 来源:新消息报

流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的黄河。 本报记者 韩胜利 摄

黄河宿集。

红军小道上的雕塑。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稻渔空间的稻田画。

贺兰山运动公园美景如画。

贺兰山下,只此青绿。 

骑行爱好者在银河湾骑行。

丰盛的早茶。

  宁夏是沿黄九省(区)中唯一全境位于黄河流域的省区。黄河自中卫市黑山峡入宁夏境,过吴忠市青铜峡至石嘴山市出境,流长397公里。这里是《山海情》中黄轩、张嘉益、热依扎演绎下的“西海固”,是《大话西游》中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相遇的地方……这里有奔腾而下的滚滚黄河,巍峨雄奇的贺兰山脉,还有广阔无垠的大漠风光,更有被称为“胜利之山”的六盘山。

  《沿着黄河看中国——以黄河为名 悦山河美景》宁夏段直播由宁夏日报报业集团新消息报社全程拍摄制作,主题为“天下黄河富宁夏”,片长20分钟。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柯瑞莹出镜,走进区内五市标志性地点,和相关负责人一起,向全国人民讲述黄河故事,讲述宁夏故事。

  中卫 这里藏着西北式的浪漫

  黄河自中卫市黑山峡进入宁夏境内,在这里展现了温柔与浪漫的一面。新消息报拍摄小分队第一站,来到了位于中卫市大湾村的黄河宿集。

  “对我来说,这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黄河宿集“线路管家”李学静是土生土长的大湾村人,十几年前全村人一起搬迁到中卫市,令她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大湾村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本地人纷纷回来就业,李学静也是在黄河宿集开业时重新回到这里,变身“线路管家”,开启了她和大湾村全新的缘分。

  依旧是黄土色的外墙,小巧方正的木制窗户,有些还保留了木头栅栏。“很多农家院被保留下来,重新加固和装修后变成民宿。”李学静说。

  村口的沙枣树长大了不少,羊圈里仿佛还是小时候养的那几只小羊羔,黄河水依旧不急不缓地流淌着。“有些南方游客住到这里,每天就在周边逛逛,喂喂羊、到黄河边溜达溜达,晚上坐在天台上数星星。”对于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李学静来说,或许她不太能理解,花大几千元坐飞机来到中卫,就是为了在这里住几晚。

  一面是香山,一面是腾格里沙漠,中间是坐落在黄河臂弯里的大湾村,推开门就能看到黄河。这个几乎被废弃的村落,如今以一种重生的方式进入人们视野,成为一房难求的国内顶级民宿。

  2019年开业以来,黄河宿集不但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还成为不少影视剧、综艺节目的拍摄地。

  如今,游客来到宿集,居西北院落、逛农场、观星宿,做西夏陶、举步长城关隘。或深入茫茫沙漠,驰骋、翻越。或探索史前岩画,寻访戈壁尽头沧海遗珠的古村。

  固原 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深情碰撞”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固原市虽然是宁夏唯一不沿黄的城市,但发源于境内的众多河流却全部注入了母亲河。比如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境内的清水河,长303公里,是宁夏境内流入黄河最大、最长的支流,在中卫泉眼山西侧注入黄河。发源于固原的葫芦河、泾河等都属于黄河的二级支流。

  拍摄小分队第二站来到了固原境内的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站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让人不禁想起89年前,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六盘山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

  “来到六盘山,必须走一遍红军小道。”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王屾,带着拍摄小分队走进被冰雪覆盖的红军小道。红军小道全长2.5公里,象征着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以微缩景观再现了红军长征路上“出发于都河”“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奠基大西北”等18处重大事件的场景。跟随王屾,从山脚沿小道千回百转,感受长征的伟大与艰辛。

  “这副简单的手术器材,是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时,红军军医给部队伤病员和当地百姓治病时用的,红军离开前,把这个手术包留给了当地医生。”王屾说。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里,一双双磨损的草鞋、斑驳的枪支弹药,无不饱含着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对百姓的深情厚谊。

  固原不仅有红色文化,还有绿色生态奇迹。

  行走固原,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旱作梯田,被誉为大地“指纹”;黄牛肉、冷凉蔬菜、马铃薯等“土特产”驰名区内外;战国秦长城、边塞萧关、须弥山石窟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一幅红色固原、绿色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吴忠 一顿早茶俘获芳心

  游在宁夏,吃在吴忠。作为黄河岸边最具“江南气质”的吴忠市,自古就因黄河自流灌溉而成为西北的“大粮仓”,也因此造就了这座“美食之城”。

  吴忠人的清晨由一顿早茶开始。

  七八种面点,十多样小菜,刚出锅的新鲜牛肉、茶叶蛋,配上飘香的八宝茶,再加上一碗地道的拉面,饱含着吴忠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也完美塑造了只属于吴忠的早茶文化。

  品尝着吴忠独特的早茶美食,利通区金星镇统战干部、金花园社区第一书记张丽萍,社区“铁班长”志愿服务队队长铁占明讲述了“金花园”的故事。

  金花园社区有居民13850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2019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从金花园社区走出的“热心大妈”王兰花,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志愿服务,带领王兰花热心小组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利通区志愿者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9.8万余人。

  “王兰花们”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阐释了“志愿服务、行胜于言”,也感召了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服务小组中。如今,王兰花热心小组注册志愿者有1205名,他们用行动将“靠近我、温暖你”的兰花志愿服务精神传遍全城。

  “所以说,我们吴忠市既是一座‘美食之城’,也是‘民族团结之城’‘志愿之城’。”张丽萍说。

  稻渔空间把水稻种出花来

  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是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农田里除了种水稻,还养鱼、养蟹、养鸭,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园区负责人赵凯介绍,园区坚持走农旅融合之路,这几年带动了234户农民增收致富。

  2018年,稻渔空间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围绕以水定产,试验示范“宽沟深槽”稻渔种养及“以渔治碱”新技术,示范推广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生态种养模式,亩均产值达到3400多元,亩均增加效益1000多元,打造了绿色生态立体种养示范的样板。

  在不同的时节来稻渔空间,都会有不同的惊喜。插秧、打麦,钓螃蟹、抓鸭子,垂钓、烧烤,登观光塔、过玻璃栈道、乘坐粉色小火车……稻渔空间俨然已成宁夏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登上观景塔,就可以看到我们能把‘水稻种出花’来的稻田画。”赵凯说,稻田画的主题有“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攥紧中国种子 端牢中国饭碗”等恢宏大气的图案,也有“百善孝为先”“紫霞仙子和至尊宝”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宁夏文旅相关画面,绿色水稻为底、紫色水稻为字,主题鲜明,构图大气,赏心悦目。

  银川 源石酒庄酿造“紫色梦想”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志辉源石酒庄原本是一片废弃的采砂场和矿坑,经过生态修复、植树增绿,矿坑里“长”出了公园和酒窖,昔日的不毛之地“穿”上绿色新装,酿酒葡萄“串”起以“绿”生“金”的梦想,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酒庄讲解员张圆圆就是酒庄所在地——昊苑村村民。和她一样,村里的年轻人在外地上完大学后,纷纷回到村里,在酒庄干起酿酒师、讲解员、种植师等。

  “在我小的时候,这边就是一片大荒滩,可以说是风吹石头跑,只要一刮风,漫天的沙尘。”说起村子最早的样子,张圆圆感慨万千。

  在酒庄品酒大厅,一个圆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圆窗外面的这棵树,是这片荒滩上唯一的‘原住民’,酒庄修建的时候它还很小,酒庄设计师就专门给它留了一扇窗。”张圆圆介绍,从仅有一棵树的废弃矿坑,到“贺兰山下果园成”的美好画面,志辉源石酒庄用了将近30年时间。

  2021年7月,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成立,宁夏以此为机遇,把葡萄酒产业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8.3万亩,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年产葡萄酒1.38亿瓶,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的近40%,居全国酒庄酒产量第一位。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先后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1100多个奖项,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说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张圆圆很自豪,“仅我们昊苑村就有酒庄17家,每到榨季,村子里到处充溢着酒香。”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里经过生态恢复治理后变成一个绿色公园,并通过发展葡萄酒产业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生态治理和经济转型。

  石嘴山 小小村庄变成“醉美”景区

  黄河从中卫入宁夏境,从石嘴山出宁夏、入内蒙古。

  在黄河宁夏段流经的最后一个村子——石嘴山市惠农区银河村,我们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峰。

  “候鸟已经回来了,你看那边,灰鹤、苍鹭、赤麻鸭等鸟类成群结队在这里栖息,特别美。”迎着清晨的阳光,王学峰迫不及待地要让大家欣赏这幅自然美景。

  “石嘴山市最早被称为‘煤城’,我们村虽然紧挨着黄河,但生态环境堪忧。”王学峰说,自2009年“退耕还湿”以来,通过十余年生态保护,银河村万亩湿地生态得到极大改善,吸引了近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生存。“每年秋季鸟类最多的时候,白天鹅、白琵鹭、灰雁、豆雁等多种野生鸟类都是湿地的常客,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鸨、黑鹳的身影也会出现。”这里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被授予自治区摄影创作基地。

  生态好了,百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2018年银河村被确定为自治区“多规合一”试点村。“就是那时候,我们开始建设银河湾休闲旅游度假区,提升景区附加值,联农带农增加村民效益收入。”王学峰说,同时银河村积极打造舒适宜居美丽乡村,有效实现了“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时时美”的转变,2021年,获得“中国最美村镇”生态宜居成就奖。

  “现在的银河湾,有特色民宿、火车皮创意餐厅、黄河文化根雕馆、百亩经果林采摘园、亲子农场等,每到节假日,村里整个变成一个大景区,农民也变身成文旅人,做起城里人的生意。”近3年来,银河湾景区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通过乡村旅游发展直接带动20户农民,年增加收入180万元,2022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2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118.93万元。

  站在滨河大道旁,远眺黄河大桥,鸟儿欢快地飞翔着,不远处的银河村正在绘就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画卷。(记者 张雪梅 柯瑞莹 牛宝林 王强 弥楠)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