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时政
宁夏深入实施“四大提升行动”综述
2021-10-29 09:55:53 来源:宁夏新闻网
<p>  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移民新村。(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党硕 摄</p>

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移民新村。(资料图片)记者 党硕 摄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梦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更”,是现实的想法,也是具体的梦想。

  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便历史性地转向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事关农业、农村、农民,既是“国之大者”关乎全局,也是“柴米油盐”万家幸福。

  2020年12月,自治区党委召开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美好图景变成现实风景,关键在落实,重点在落实,成败也在落实:

  近一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紧锣密鼓对实施“四大提升行动”进行安排部署,作出顶层设计,绘出“作战图”、给出“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建立省级领导牵头包抓责任机制,确定重点村,作出示范、立起标杆,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层层深入、步步递进;

  近一年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多次到五市调研,实地看、现场督,教方法、授经验,鼓干劲、促进度,从规划设计、突出重点、责任落实到“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办”“责任由谁担”详细部署、周密安排,“四大提升行动”是他提得最多、盯得最紧、抓得最严的一项工作;自治区主席咸辉、相关包抓省级领导在一线发现问题、一线问民所需、一线推动落实,既督查督战,也参与实战,重视程度之高、用心用力之深,不亚于脱贫攻坚;

  近一年来,全区各地各部门紧抓产业发展这一根本之策、基础设施这一重点之举、人居环境这一现实之需、社会融入这一稳定之基、基层党建这一关键之要,在突围中更新观念、在实践中更新认识、在收获中坚定信心,实干快干创新干,带着群众一起干,使“四大提升行动”成为人人参与、人人渴望参与的全民行动,向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目标稳步迈进。 

  家业兴——产业兴则家业兴,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顶梁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西吉县鞍马未歇,向乡村振兴全力“开拔”。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西吉成为冷凉蔬菜最佳种植区域之一,但常年在地里“打滚”的百姓有一个共同感受:靠传统生产方式,蔬菜产业难以突破发展的“天花板”。

  西吉县主动对接自治区大力推进的“九个重点产业”,抓机遇、找路子、想办法。

  将台堡镇牟荣村水发浩海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智能日光温室里,在无菌无土的单元格里惬意生长的番茄像是流水线上雕刻过的产品,一样高、一样壮、一样绿。企业负责人介绍,这批番茄,将全部销往上海。毗邻大棚建设的食品加工车间里,冻干南瓜、西蓝花、苹果、草莓等展示品丰富多样,新鲜蔬菜经过流水线清洗、自动去除灰尘杂质后在零下40摄氏度冷冻4个小时,就变成了大城市年轻人“不求吃饱,但求吃好吃健康”的美味。水发浩海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构建的现代农业体系,将亩均投入100万元的大型智能日光温室与果蔬深加工厂、冷链物流集配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高配”子项目融于一体,把田间和车间连起来、一二三产连起来,把冷凉蔬菜经过深度加工转化为畅销食品、网红产品,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亿元,带动就业2000多户。

  这只是水发浩海的“小目标”。建设山地观光园、采摘园、科技展示区……做大“山绿+民富”新产业,是水发浩海的大志向。西吉县“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助水发浩海“点”的突破谋划产业升级新蓝图,改变“土里刨食”的发展路径,瞄准“双循环”大市场,围绕冷凉蔬菜这一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龙头企业带动30个标准化基地、15万亩蔬菜,形成产业价值30亿元,全链条发力激活一池春水、滋养产业根脉、引领整体转型。

  产业兴,则家业兴。

  得益于“九个重点产业”的深入推进,得益于一批龙头企业的深度嵌入,固原市原州区、西吉县、泾源县、海原县,家家种草、户户养牛,肉牛的产业链向前延伸、价值链向厚增升、附加值向高拉升,小群体形成大规模、全链条培育大产业、多点位形成集聚区,吸附的群众越来越多。“一头牛挣六七千元,养殖50头就是30万元。”在上述几个县区,这是群众常挂嘴边的话,每年因养牛家庭收入达到二三十万元的不在少数。

  吴忠市红寺堡区抢抓“宁电入湘”战略机遇,利用独特的风光资源,将自身发展嵌入“九个重点产业”规划,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引进落地中车、五凌电力、嘉寓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协议总额超过140亿元。

  中宁县利用现有喊叫水乡、徐套乡、大战场镇、太阳梁乡移民区5个万头肉牛养殖场和建设改造的3个5000头肉牛养殖场,全力打造“五联模式”,利用金融活水“引流”移民群众无缝嵌入产业链,移民群众人均来自肉牛产业的收入突破2000元。

  ……

  在产业兴农的引领下,各地借力“九个重点产业”,重新审视自身,发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如春草蔓发,势不可挡。

  村庄美——旧貌展新颜、幸福看得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今年8月,陈润儿在银川市调研“四大提升行动”时强调,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事该怎么办、责任谁来担”的问题,健全完善治理和管理长效机制,改善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提升院内与院外、村容与村貌、美化与净化、大路与小路,真正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清晨,薄雾轻绕,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秋风染彩的树、干净整洁的路,家家户户簇新敞亮的庭院,倒映在村民马兰英的眼里,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丽家园。

  山高坡陡,土路、土房、烂塌院,老家糟糕的一切,在村民马兰英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和原州区携手,在头营镇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就近安置点,将生活在东部山区的148户514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便利的川道区。马兰英一家也举家搬迁到了福马村。邻近101省道,距离头营镇集市不足1公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让马兰英一家凭借外出务工,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村民富起来,乡村也要美起来。今年以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补什么”的原则,福马村实施了一批提档升级工程:冲水厕所不好使便修建下水管道、完善污水管网;垃圾集中杂乱堆放就新建垃圾分拣站;空闲土地多则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新家”就这样在眼皮子底下变成了真正的新家,马兰英连连点赞:“条件这么好,赶上城里人了!不对,我们这里还有抬眼可见的绿水青山哩,比城里好!”

  如今,马兰英家的庭院翻修一新,院前新栽的梨树已经展枝开叶,与家家户户门前的梨树汇成林带,与秋霜清露交融、与峰峦山色交融,氤氲绚丽、和谐静谧。

  以点带面,抓好示范先行、促进典型引领,在先行先试中发现问题、找准症结、研究对策,是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乡村振兴之道。

  初秋时节,走进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白墙、青瓦、朱红色大门,家家户户的小院里“锁着”一幅春华秋实图。村民刘巧兰家的小院便是如此,黄瓜、豆角、西红柿挂满枝头,夹竹桃、大丽花借着秋色竞相开放,勃勃生机中透着主人家满格的心劲儿。二组巷道里,村民们正忙着铺道砖、砌树坑,笑语不断,人群中大多都是整家整户义务出工。

  让移民村变成新家园,“新”要处处新、样样新,不能大水漫灌,更不能照搬照抄。原隆村高标准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和村庭院整治指导细则,精细到一宅一策、一巷一景。以路、巷、家环境美化为切入点,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乡村治理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洗脸”、素质“洗礼”、产业“洗牌”,面子、里子同步提升。

  环境整治,就像是“开路先锋”,一路大刀阔斧、一路精雕细刻后,路径更清、方向更明。

  同样是移民村的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在村庄亮化美化后,更加坚定了发展智慧民宿的信心,新一轮旅游改造后,打通5户群众的后院,种植蔬果花卉,建起亭台水榭等,把后院变成花园、菜园、果园、游园,同时也变成了招财纳宝的“钱袋子”,今年预计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12750元。

  随着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实施、全域覆盖,全区123万移民群众盼望的诗意家园、栖息之地,从图纸上款款走来,从梦想中启程出发……

  路子新——“四权改革”落地起风雷,村强民富信心足

  全面乡村振兴,“全面”一词,使得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不言而喻。

  走出新路,实现全面,深层次的改革迫在眉睫。

  全局谋事,贵在直面问题。

  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问题……宁夏把发力点聚焦到水、地、山林等“不动产”上,实施“四权”改革,用水权改革节水兴水,用土地权改革挖潜增值,用山林权改革搞活增绿,用排污权改革降污减排,用改革的利剑武装头脑、激活乡村。

  整治环境、新建民居、发展产业的钱从哪儿来,这个差一点难倒隆德县委和政府的大难题,却因一次大胆尝试迎刃而解。

  借助土地权改革,隆德县对县域内所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摸排统计,将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入市交易试点,进行公开出让。9月7日,在宁夏首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出让决议上,20多名村代表按上了红手印。当天,观庄乡大庄村五组的37.57亩地以166.31万元的成交总价,成功转让给宁夏六盘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此次交易中,大庄村集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达116.4万元。

  “沉睡”的土地资源被激活,改革红利便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全面”,把乡村与“双循环”、大市场连起来、融起来,把市场经济的理念装进农民兄弟的头脑,是题中应有之意。

  把管理交给制度、把治理交给法治、把市场的全部还给市场……借助“四权改革”,打通农村经济梗阻,重塑资源观念,提升资源价值,掀起头脑风暴、激起本源动力,让金子“变”为金子,让荒地、林地也能变成金子。

  在彭阳县草庙乡米塬村,一张证书不仅将山林资源经营从集体转向千家万户,延伸至市场主体,还让林业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9月18日,彭阳县率先在宁夏颁发林权不动产第一证——彭阳县草庙乡米塬村19名村民领到盖有“彭阳县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专用章”的林权不动产权证书。握着红灿灿的不动产权证书,村民姚顺华早已规划好未来:“退耕还林后,我的林地长满了桃树、杏树,茂盛得很,我打算把这些地出租给集体,让有本事的人来经营,我等着收租金。”

  一边是大水漫灌导致用水不均、庄稼长势较差,另一边是企业用水紧张、却无从调配。这样的两难问题,借助用水权改革,在贺兰县得到了有效解决。

  贺兰县以1.081元/立方米的价格,将每年农业节约出来的533.4万立方米水“卖给”工业企业,在把结余水量变现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工业用水指标短缺的问题。一听说“哗啦啦的流水能卖钱”,企业和村民的节水观念大大增加,本着“省下来的就是挣下的”的想法,大力发展喷灌、滴灌为主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不辞涓涓细流,彭阳县探索建立“互联网+城乡供水”新模式,建设智能门户、人饮一张图、移动App三大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城到乡,织起一张“云上”水网,在解决吃水难的同时,实现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全区域精细化管理。

  金融活水涌、经济动力足。

  5月27日,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钱文挥表达出对宁夏的“青睐”:“宁夏通过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与我们的规划高度吻合,希望与宁夏开展深度合作。”

  不到一年时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与宁夏的合作力度,围绕“九个重点产业”“四大提升行动”“十大工程项目”等重点领域加大金融支持。今年1至8月,全区信贷投向重点突出,新增中长期贷款达236.59亿元,为上年同期的1.19倍。

  如今,金融活水已从枸杞流淌到葡萄酒、奶、肉牛和滩羊等重点产业领域,强大的市场黏性将农民、产业、金融紧紧连在一起,不仅活了产业,还将市场理念引入农村,引导教育并塑造新型农民,为全面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心旺——“振兴”就是要“振心”,人心聚动力足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姿态和状态。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今天,致富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在于心。

  参加完县里组织的培训,西吉县新营乡大窑滩村村民赵志强给牛棚安上了摄像头,通过直播“晒”自家膘肥体壮的牛,引得牛贩子上门高价收购;

  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村民马兰英在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聪明好学的她下班后赖着向熟练工请教,从刚开始三四天做一套校服到现在每天能做三四十套,不到半年时间便成为车间领班;

  隆德县联财镇联材村村民柳淑琴,得知中草药深加工效益好,便到扶贫车间“加班”学技术,打算学成后自己开工厂……

  乡村振兴,先要“振”自信之心、“振”自强之心。

  曾经靠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广大群众,再次被“四大提升行动”激活,干劲一天比一天足。

  这股劲儿,来自于日渐变好且可感可知的新生活。

  实施“四大提升行动”,各地从老百姓最关注、最迫切、最急需的地方入手,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全面发力,努力让教育日趋公平、医疗服务高效便捷,使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让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

  摄像头、麦克风、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信息化设备“入驻”泾源县六盘山镇八一爱民学校后,为学生们推开了一扇窗——与城市的学生同上一堂课。借助“互联网+教育”,“学校引入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远程教育同步课堂,并且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课表。”该校负责人说,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语、美术等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

  随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今年高考,泾源县一、二本上线率分别达到6.39%、31.3%,而去年这两个数据分别是2%、25%。

  同样得益于“一根网线”,西吉县兴隆镇中心卫生院也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医共体信息平台,卫生院打通信息壁垒,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图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不仅解决了基层服务能力弱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治疗率,医院可治疗病种从原来的60余种提高到现在的100余种,年远程诊治患者达到1000例以上,基本实现了“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康复在基层”的目标。

  ……

  生活好了,日子舒坦了,人的精气神自然而然水涨船高。

  彭阳县皇甫村,家家户户建新房、改庭院。村民马成治家的新房已经封顶,8头肉牛也在不久前送进了园区。老屋子里,两个孩子的奖状贴满整整一面墙。“以前,为了光阴打工种地啥活都干,吃尽了不识字的苦。现在日子好了,一定要让娃娃们读好书、上成学!”38岁的马成治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被一个“穷”字羁绊了半生,也挣扎了半生、奋斗了半生。“往后余生,只想把牛养好,把娃教育好!”跟着儿女上网学,马成治竟也用上了时髦词。

  文化大篷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剧场、石榴籽广场……从六盘山脚到黄河两岸,一系列丰润精神、滋养情怀、坚定信念、引领文明的“振心”举措沿路扎根,在群众心里长出芽、开出花。

  发展的新希望,让干部群众生出了新梦想、呈现出新面貌——所到之处,产业发展有了抓手、干部干事有了舞台,涌入眼帘的是热火朝天、比拼赶超的劲头;所到之处,村民的笑容更多更甜了,大家都说,这是几辈人用辛苦积攒下来的最灿烂的笑、这是党的好政策滋养出来的心底里的面容!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

  这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更精彩的篇章,正在奋斗者的笔下书写!(记者 马晓芳 姜 璐)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