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中国武术
2024-02-23 21:33:36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民族报社、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今天播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中国武术》。短视频以期展现中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与交融,在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吗?太极拳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体现了阴阳循环、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太极拳,以及刚健迅猛、简练实用、灵活多变的少林功夫,都彰显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源于古代的狩猎活动和军事战争,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武”字。春秋战国时期,有“君子六艺”的说法,即当时教育贵族子弟要掌握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指射箭和驾车,表示军事才能。可见,当时君子不仅要有文化与礼仪修养,还要具备战士的基本素质。

  因为讲求“文武合一”,所以中国人讲的“武”,绝不是要杀伐,而是渗入了君子风度。“武”字从“止”从“戈”,春秋时期,楚庄王就将“武”解释为“止戈为武”,意思是能够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这深深影响到后世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又勇于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

  楚庄王还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乐”“丰财”,也就是制止暴力、消灭战争、施行德政、传承功业、安定人民、团结友邦、充盈财富。古代的侠士正是因为有了“武德”,才会远离穷兵黩武,坚守正义,造福百姓。“武德”观念代代相传,决定了中国武术“内外兼修”的品格。

  中国武术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兼容并包。比如在明代抗倭战争中,瓦氏夫人带壮族“俍兵”参战,“俍兵”运用了“岑家兵法”和“瓦氏刀法”,十分骁勇。据说后来戚继光的“鸳鸯阵”就借鉴了“岑家兵法”。瓦氏夫人擅使双刀,她的弟子将双刀传授给吴殳,吴殳将自己从河北“渔阳老人”那里学的剑法融入瓦氏双刀法,还将刀法演化为枪法,促进了广西壮族的武术与中原武术交流融合。

  另外,像西北地区以天启棍和八门拳为主的传统武术体系,很可能源自民间回族武术家常燕山。常燕山在传授武术时,十分注意协调不同民族拳家之间的关系,互相取长补短。正是因为兼收并蓄、开拓创新,中国武术不断壮大。

  从清末以来,一批学者就开始研究中国武术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武术是重要内容。1991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武术被列为竞赛项目。如今,随着人们对中国武术的认识越加深入,更多人开始习武,借助武术强健体魄、塑造精神。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