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小宁大讲堂“三交史话”系列之悠悠芦笙舞
2023-12-20 14:51:14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开辟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三交”之路,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呈现出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的历史格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事并进行转化,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三交史话”系列动漫短视频。

  在西南地区的很多民族,比如苗族、彝族、拉祜族、侗族、布依族等都是跳芦笙舞的高手。

  其中苗族芦笙舞的分布最广,音乐舞蹈特征尤为突出。传说苗族的祖先曾居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芦笙是伏羲女娲所创。芦笙的“笙”最早代表“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这是大地万物复苏的音乐表达。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乐舞兴起,以芦笙伴奏的芦笙舞受到人们的喜爱。秦汉时期,跳芦笙舞在西南地区各民族中已很普遍。在云南昆明晋宁区石寨山,就出土了战国时期至汉代的芦笙和芦笙舞图。

  唐宋以后,随着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加深,关于芦笙舞的记载更多了,《新唐书》里就有当地少数民族跳芦笙舞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的《松下踏歌图》,图中人们也是围成圈跳芦笙舞,十分热闹。

  芦笙舞起源于中原,后来是怎么传入西南地区的呢?上古时期,随着黄河流域古羌分化、长江流域三苗迁徙,芦笙舞经“藏彝走廊”“苗瑶侗走廊”“古苗疆走廊”3条主要线路从北向南流动。比如,拉祜族芦笙舞就是随着民族迁徙从青海湖流域进入云南的。

  “一听芦笙响,脚板就发痒。”西南各民族喜欢芦笙舞,因为芦笙舞中保留着民族历史记忆和价值取向。如苗族“鼓龙鼓虎-长衫龙”芦笙舞是为纪念跟随岳飞抗金的“龙虎将军”黑蛮龙所创。“滚山珠”舞蹈是为了纪念苗族先民披荆斩棘的迁徙史,舞蹈者的服饰上绣着传说中的蚩尤城图案,表达对故土的留恋。

  芦笙舞的种类也很繁多。芦笙舞笙曲套路繁多,以蹲、转、踢、勾、俯、仰、翻、立、颤、踮等为主要特点,有祭仪、自娱、表演、体育竞技及模拟动物等类别,有曲中曲、舞中舞的特征。如苗族的迁徙芦笙舞中分有大迁徙舞、小迁徙舞。

  芦笙舞还有集体舞、双人舞和单人多种类型。集体舞中的“圆”舞,寓意“团圆”“圆满”。双人舞和单人舞更加凸出舞蹈的主题性和竞技性。

  芦笙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集各民族的智慧与文脉长期发展起来,已成为西南地区各民族共创共享的文化符号。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