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小宁大讲堂银川“三交”系列之开渠引水润湖城
2023-05-31 17:25:36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回顾历史,银川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建设了壮美的塞上湖城和富庶的鱼米之乡,共同塑造成就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为深入挖掘银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和实践案例,生动展现各族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一起走过、一起生活、一起实现”的不凡历程,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银川“三交”系列动漫短视频,以期引导各族群众树牢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

  宁夏特别是银川平原有两千多年的开渠引水灌溉历史,这里每一条渠、每一座桥、每一处闸,都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水是这里的生命线,干、支、斗、农四级渠道组成密如织网的排灌体系,再加上平原地带缺少显著的自然景物,所以渠道与渠上所架的桥、修的坝、建的闸等,都成了显著的地理标志,就有了延续至今的秦渠、唐徕渠、汉渠、汉延渠以及保伏桥、观桥、梁渠稍、三闸等名称。

  银川平原土地肥沃,黄河水量充沛,又便于开渠引水,满足灌溉需要。在这样的前提下,自秦汉时期开始,银川平原迁入大批移民和军垦戍卒,大规模兴建引黄灌溉渠道,利用黄河实施农耕,用聪明才智开发了延续至今的中国最早的精耕农业灌溉区。此后一条条古渠经历代开挖,整修沿用,润泽土地,到两汉时期已出现“沃野千里,谷稼殷积,牛羊衔尾,群羊塞道”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灌区人口激增,农林牧副渔各种物产达200余种,更是“川辉原润千村聚”了,故而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也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奇。

  新中国成立后,宁夏引水灌溉事业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不仅对旧渠道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改造和整治,还建成了青铜峡水利枢纽、西干渠、东干渠、西夏水库、典农河等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2017年,流淌千年的宁夏引黄灌区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银川“塞上湖城”的美誉叫响全国。不仅如此,无论哪个民族、通过什么途径流动迁徙于此,都与之前定居繁衍的当地各民族杂居而生、交融互嵌,共同开发引黄灌区,共同保护开发黄河,也共同培育传承了黄河文化,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一起融入了中华民族。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