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宁夏要闻
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坎儿井
2023-06-22 14:40:09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如何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民族报社、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动漫短视频,今天播出《小宁大讲堂“中华文化符号”系列之坎儿井》。短视频以期展现中华文化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与交融,在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为什么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坎儿井作为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凝结了新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坎儿井水已经流淌了千年,滋养了一代代人,被吐鲁番人民亲切地称为“母亲河”。

  据记载,早在《史记》中就有关于“井渠”的记载。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军队开始在西域大规模屯田,中原地区的井渠技术随着军队传入了西域。唐代时,在吐鲁番设立西州,根据出土文物统计,当时西州州治高昌城周边有大大小小灌溉水渠51条,其中就有井渠。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是清代以来修建的,从清代至今有过3次大规模的开凿浪潮。

  每当春夏季,吐鲁番盆地北部海拔5400多米的博格达峰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有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地势较低的盆地,渗入砂砾质的土壤,日积月累戈壁下面便储存了充足水源。人们每隔一段距离打几眼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个竖井。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到地面灌溉农田,坎儿井就这样诞生了。 

  坎儿井由汇水区、竖井、龙口、明渠、涝坝等组成,它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自流井,体现出古人因势利导的智慧。在没有现代测量仪器和施工机械的古代社会,坎儿井的开凿主要靠人力,工匠们匍匐在黑暗缺氧的地下空间一点点掏挖,非常辛苦,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条坎儿井开掘成功,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吐鲁番如此干旱,却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瓜果之乡”,这就是坎儿井的功劳!

  古代吐鲁番人民在干燥、炎热和荒凉的戈壁滩下,不惧艰难险阻,靠勤劳智慧改造自然、改变命运。所以,坎儿井还是艰苦奋斗与家国情怀相融的精神象征。

  如今,做好坎儿井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共识。一条条坎儿井得到了修缮,坎儿井研究会、坎儿井乐园、坎儿井民俗园等相继成立。今天,生活在古老坎儿井周边的各族人民,传承坎儿井精神,用勤劳智慧创造像葡萄一样甜的幸福生活。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