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宁夏要闻
小宁大讲堂“三交史话”系列之塞上“板升”
2023-03-31 20:00:25 来源:中新网宁夏

【编者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开辟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三交”之路,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呈现出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的历史格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中国民族报社、中共银川市委统战部、银川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事并进行转化,共同推出“小宁大讲堂”——“三交史话”系列动漫短视频。

  “走西口”指明代中期以后,大量山西、陕西、河北的人背井离乡,到长城北的口外和蒙古草原闯荡谋生。

  “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今天要讲的“板升”的故事,就是“走西口”的前奏。

  “板升”源于蒙古语对汉语“百姓”的音译,指的是以北迁的汉族农民为主体,在塞上形成的定居聚落。  

  明嘉靖三十年,白莲教起事,不少人北投蒙古部。白莲教首领丘富成为了俺答汗麾下的谋士,他建议以农耕为务,开垦田地,广积粟米、积蓄力量。俺答汗开始在丰州修筑城池和宫殿,大量开垦田地,并在周边安置来自中原的百姓,逐渐形成了板升。

  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改变了原来塞上单一的经济结构。俺答汗等蒙古贵族也认识到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还亲自用两犋牛开垦了五六顷地,动手打了一口窑,新鲜的劳动方式让他感到十分愉快。他还派使者请求明朝派遣木工、铁匠等手工业者,帮他在丰州建造城池。

  俺答汗的举措,吸引了很多边地百姓北迁到塞上,板升的规模越来越大,到嘉靖后期,丰州开垦的良田多达万顷,村落有几百个之多。

  后来,俺答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双方有了“隆庆和议”,结束了明代朝廷与蒙古诸部近二百年的战争状态。边塞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到明万历初年,板升的移民估计已有十万人。他们耕种的粮食成为蒙古部落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明后期,各族居民在塞上互嵌式居住,民族之间的通婚、交往日益频繁,蒙古族在服饰、饮食上都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诗句“少小胡姫学汉妆,满身貂锦压明珰”,就是蒙古族女性模仿中原女性打扮的写照。

  俺答汗还大量招揽中原人才,他们将儒家文化和中医药等知识带到草原,促进了塞上文化教育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升。

  文化的交流互鉴是双向的,移居塞上的汉族同样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熏陶。许多汉族移民学习蒙古语,还给自己的子女取蒙古名或蒙汉合璧的名字,真正融入了当地。

  板升的出现,让各民族住在一起、更加亲近了。

  板升是塞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促进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