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时政
宁夏以科技创新“组合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2021-04-01 09:39:19 来源:宁夏新闻网

  近年来,我区各市、县(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出台政策、引进人才、加大院地合作力度,不断打出科技创新发展的“组合拳”,科技创新成为引领各地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各市、县(区)采访时,感受到创业、创新、创造的源泉在全区各地不断涌现。

  银川市

  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底色”

  3月29日,记者走进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装配车间,一台台组装完成的变压器正在打包,准备发往国内多条高速铁路系统,完成它的使命。

  “高速铁路用牵引变压器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产品,它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让中国告别了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卧龙电气银川变压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马波告诉记者,该公司是我区唯一生产330kV高电压等级变压器产品的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银西铁路、京沪高铁等多个高速铁路专线。

  “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客运专线全部采用我公司生产的220kV高速铁路用牵引变压器,列车时速高达350公里。”马波介绍,公司近期投资近8000万元建设试验中心,该中心承担着国家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所需牵引变压器的新产品开发任务。目前,企业自主研发的节能型110kV和220kV输变电用电力变压器均为填补自治区空白的产品。

  近年来,银川市大力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紧紧围绕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需求,通过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精准科技服务等措施,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促进企业发展从依赖“要素拉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业创新水平,银川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设立重点研发专项,累计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00余项,获专项支持金额3亿元,助力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精密轴承、珩磨机床、桁架机器人、工业蓝宝石等产业领域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银川隆基硅材料有限公司2011年以来,先后获得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支持12个,专项支持资金达6000万元,突破了RCZ拉晶工艺等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单晶炉等主要设备实现了国产替代,拉晶控制系统实现了自主研发,单晶炉每次投料量从50公斤增加到2吨以上,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银川市综合利用西部地区有应用场景等优势,借助“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通过“技术+场景”加快推动前沿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电科等区外科研机构、大型央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了石墨烯3.0版生产线、4N级高纯石墨等320项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新的增长极。其中,联合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中电院)投资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银川城域电力量子通信研究应用”,于近期实现100MHz抗干扰量子密码设备架设和稳定运行,完成77千米电网架空光缆量子通信演示,使西部地区首次实现电网架空光缆长距离稳定量子信号传输,成功突破了抗环境干扰量子通信技术,申请专利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银川市将立足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系统谋划,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区内外高校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攻关一批核心技术瓶颈,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成果,加快提升重点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记者 张晓慧 文/图)

  变压器线圈绕制过程中,工人进行线盘整理。

  惠农区

  科技创新开启产业“蝶变之路”

  3月30日,走进宁夏德昊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科研人员正在为《ODA的微反应连续流绿色合成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新项目忙碌着。

  宁夏德昊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化工生产、产品研发、销售和出口于一体的现代企业。去年,该公司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教授团合作,利用德昊加氢核心技术、加氢技术装备及实验中心,采用对硝基氯化苯缩合与连续催化加氢技术生产ODA,工艺绿色环保,产品收率高、纯度高,可达到芳纶级聚酰亚胺和电子级的指标要求,可大大缓解目前芳纶级ODA只能依赖进口的市场局面。项目3000t/aODA规模化生产后,预期产值可达2.4亿元以上。

  “我们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发正在实施推进中的有机废气吸附电催化氧化一体式试验装置应用示范项目,电催化氧化技术在废气处理领域的创新应用,在国内尚属首创。”该公司总经理王信说。通过自主研发邻氨基苯酚加氢催化工艺技术及装置的优化及应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使产品的纯度更高,成本大大降低。

  近年来,德昊科技逐年增大研发投入的同时,注重科研人才培养,外聘复旦大学教授和山东大学环境学院作为公司技术顾问,公司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大大提升,今年计划投入科研经费825万元。目前,该公司获授权专利1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项。

  石嘴山市惠农区坚持把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作为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研发机构,重点推进了万香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恒力生物与中科院微化所共建研发中心;引导亘峰嘉能与浙江工业大学、万香源与上海交大、胜蓝化工与四川大学、科通新材料与宁夏大学、德昊科技与南京大学合作组建创新团队。

  2020年,惠农区获批并保留“宁夏香精香料系列产品研发”和“宁夏有机催化技术研究与应用”2个院士工作站,新获批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新增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1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9家。目前共有30多家企业与6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累计实施科技合作项目62项,签订协议27个,完成项目结题32项,转化科技成果26个,产业科技水平大大提升。(记者 李良)

  红寺堡

  用科技力量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

  黄花菜除了可以拿来做菜,还能制作口服液、面膜,成为“高身价”的商品,您相信吗?

  这一切,即将在红寺堡变为现实。在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拟上马新生产线,提取黄花菜里的药用成分,用来制作口服液、面膜,让黄花菜走出餐桌,进军高端市场。

  目前,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2条黄花鲜菜速冻线,成功将鲜菜水分、营养锁住,风味更加鲜美,一经推出很受市场欢迎。

  眼下,红寺堡又在鲁家窑生态移民中心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将在今年建成1座智能温室、254座日光温室、低温冷库1万平方米、蔬菜新品种繁育500亩、科研培训区50亩、老旧棚提升改造1100亩。

  “要种的是彩椒、名贵花卉这些经济作物,不光拿来出售,还要把这里开辟成观光、科研基地。”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负责人田可敬说,通过园区建设项目带动,能解决周边350户剩余劳动力就业,可提供1300个季节性就业岗位。带动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实现营业收入1亿元。

  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项目,由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旨在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2020年,红寺堡区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主要聚焦于黄花菜产业,建成黄花菜烘干线1条、鲜菜速冻线2条、1700吨冷库1座,提升改造生产加工车间7400平方米。

  除了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水发浩海(吴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还要在红寺堡投建黄花菜产业园、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红酒产业项目,将当地特色产业“一网打尽”,个个科技含量满满,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红寺堡创建全国异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提供产业支持。

  以肉牛全产业链项目为例——

  去年11月,水发浩海在红寺堡建成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刚开业就收购了当地3500余头肉牛,总价值1.5亿元。通过先进的精分割车间流水线,庞大的肉牛胴体上线,一块块分割牛肉下线,既满足了国内高端市场需求,也反过来推动了当地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

  今后,水发浩海还将在红寺堡流转1万亩土地种植饲草,以现代化方式饲养肉牛万余头。

  在红寺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将要建立从繁育养殖到加工销售的肉牛全产业链条。

  红寺堡用科技力量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脚下步伐愈加坚实。(记者 杜晓星 文/图)

  水发浩海(吴忠)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屠宰车间。

  “牛粪银行”治污增肥“一箭双雕”

  三月春暖,平田整地,上粪施肥,西吉县葫芦河川道区一派忙碌景象。兴隆镇黑大庄村村民郭银奎驾驶农用车,来到5公里外的川口村有机肥厂拉肥料。郭银奎把车开进库房,厂里工人用叉车帮他装了20袋有机肥。

  郭银奎饲养10头牛,今年计划种20亩青贮玉米。现在,土地已旋耕完毕,就等着施肥播种。“每亩地施用农家肥500公斤,一共需要10吨,再跑4趟就拉够了。”郭银奎笑眯眯地说。

  让郭银奎开心的是,这些农家肥他直接从有机肥厂领取,不花一分钱。

  “1头牛1年产4吨牛粪,10头牛1年产40吨,这40吨生牛粪存到‘牛粪银行’,可以兑换20多吨成品有机肥。自己用一半,剩余肥料变卖后,还能收入8000元。”郭银奎细细算了一笔账后,透露免费用肥的奥秘。

  其实,郭银奎口中的“牛粪银行”,就是有机肥厂。

  “大多养殖户没有专门堆放牛粪的场所,有机肥厂免费帮老百姓存放,并加工成有机肥,等到春季用肥时,大家可以直接拉肥料。”有机肥厂负责人王海龙解释“牛粪银行”运作方式:有机肥厂按照10吨湿牛粪兑换7吨有机肥的比例,给农户返还成品肥,对不需要肥料的,按每吨湿牛粪40元的价格收购。

  王海龙将银行先进管理方法用到有机肥加工中,巧妙解决了企业资金、原料短缺问题,又解决了农村牛粪无处堆放、乱堆乱放的污染问题。

  地处葫芦河川道区的兴隆镇,是西吉县肉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大镇,全镇肉牛存栏5.2万头,蔬菜种植面积3.4万亩,年产牛粪40余万吨。

  兴隆镇副镇长赵强说:“近年来,畜禽粪便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养殖产业和人居环境,限制了规模养殖发展,尤其化肥、农药及粪便不经处理就还田,造成土壤污染与肥力下降问题逐渐凸显。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治理畜禽粪便污染迫在眉睫。”

  2018年,王海龙筹资60多万元在兴隆镇小段村建起有机肥加工厂,利用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

  然而,让王海龙未预料到的是,当时村民受“有臭味的有机肥才有肥力”的传统观念影响,对有机肥不认可,导致有机肥一度滞销。

  就在王海龙为销售一筹莫展之际,兴隆镇帮助他在全镇推广有机肥,又趁机邀请王海龙到姚杜村、杨茂村、陈田玉村等村,指导村民在田间地腐熟牛粪,施用有机肥,扩大影响力。

  “原来每亩地施用生牛粪4吨多,土壤污染,病虫害多不说,还造成土壤营养不均衡。”郭银奎说,“自施用有机肥后,病虫害少了,农药也随之减少,节省了成本,产量还提高15%。”

  “村民施肥观念逐渐转变,从施用有机肥中尝到甜头,有机肥卖不出去的问题迎刃而解。”赵强介绍。

  见时机成熟,王海龙决定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于2020年在川口村新建8万吨有机肥加工厂。

  “现在陈田玉村、川口村、小段村3个厂子年生产有机肥12万吨,加工家畜粪污及农业有机剩余物19万吨,涉及‘储户’2000多户。”王海龙开心地说,现在厂子生产的有机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除了一部分返还给养殖户外,大部分销给果蔬基地。

  “有机肥规模化生产缓解了肉牛等家畜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赵强说。兴隆镇探索出“禽畜粪便+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处理=生物农家有机肥+土壤改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生态环保新模式,生产的牛肉属于无公害产品,产值高,效益好,蹚出了一条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新路子。(记者 剡文鑫 文/图)

  有机肥加工中。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