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宁医大总院收治两名出血热患者
2021-12-25 11:59:47 来源:银川晚报

  12月24日,记者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获悉,近期,该院急诊ICU收治了两名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先后接诊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均在急诊ICU单间隔离救治

  接诊的第一例患者为年轻男性,于12月9日发病,表现为发热、寒战。本人未予以特殊重视,也曾就诊于当地诊所,但‌‌效果不佳。12月12日,患者症状加重,逐渐出现视物模糊、‌‌眼眶痛、颜面部浮肿‌‌、面部散在皮下瘀斑等症状,先后前往当地多家不同医院,但诊断不清。因患者病情危重,于12月14日转诊至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宁医大总院急诊科接诊时,患者已经处于休克状态,急诊团队立即将患者分诊至急诊抢救区诊治。此时,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让接诊的医师樊振和赵涛高度警觉。患者有发热、出血(结膜充血)以及肾损害,联合流行病学史(患者家住农村,家中饲养有牛羊,院子里及临时打工所在地均有老鼠出没),高度怀疑此患者为流行性出血热。

  急诊科经科内讨论后,立即向医院请示汇报并联系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血液标本采集,同时全力对患者实施救治,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12月15日,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果回报提示: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检测阳性,依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危重型)。此时患者诊断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即MODS,疾病累及肾脏、肝脏及血液系统)、低‌‌血容量性休克,‌‌低钠血症、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乳酸性酸中毒。因病情危重,遂将患者收住‌‌急诊重症监护室单间进行隔离救治。

  宁医大总院也在12月20日上午接诊了第二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该患者是从邻省转来的中年男性,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其血液标本进行检测,22日回报提示: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检测阳性。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危重型),目前也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单间隔离救治。

  什么是出血热?

  宁医大总院急诊科主任杨立山教授介绍说: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动物。每8-10年左右有一个发病高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携带病毒的鼠尿、粪、唾液等污染环境,可形成尘埃或气溶胶被易感者吸入,这是传播的主要方式。还可通过消化道、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虫媒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如何早期识别和诊断?

  杨立山教授强调:此疾病以青壮年为主,男女比例约为3∶1,职业中以农民占多数,在田间劳作、清整杂草秸秆和野外活动时更容易感染。

  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脖子和胸部发红)。出血热会对患者全身小血管造成广泛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脑膜炎、肺水肿。

  其临床分型有四种: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而这位患者就属于危重型,目前治疗方案:呼吸机辅助呼吸、床旁血液净化(血液透析)、输血、药物等综合措施。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需继续住院抢救治疗。

  不存在人传人现象 不必过于恐慌

  宁医大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马晓说:首先明确一点,出血热不是鼠疫,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传染性不会像甲流、新冠等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那样强,不必过于恐慌,而且,不存在人传人现象。

  防鼠灭鼠,注意家庭卫生是基本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对疫区16~60岁人群,尤其是户外劳动者和从事汉坦病毒实验研究的人员,宜接种双价灭活疫苗。接种部位和方式为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接种,每次1.0mL,0天、14天各接种1次,1年后应再加强免疫1次。

  马晓说:在野外活动及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不去野外有老鼠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从野外环境回来,及时洗手,彻底清洁卫生。日常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或可能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一旦出现高热等可疑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退烧药,以免贻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