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社会
从以物换物到电子支付!传统乡村大集的时代变迁
2021-04-22 17:33:25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4月20日早晨7点多,43岁的杨学贵驾驶自己的厢式货车赶往乡上的集市。车里拉着半车新鲜蔬菜,他盘算着,今天能卖个好价钱!    

  来到李旺镇集市,杨学贵占好摊位,摆好各种蔬菜,耐心等待赶集的乡亲光顾。

  当天是农历初九,也是海原县李旺镇传统的“三六九大集日”。李旺镇被当地人称为“海原小香港”,每逢乡集必定火爆。

  “来来,新鲜蔬菜……”9点左右,集市开市,杨学贵的吆喝叫卖声淹没在市场喧嚣中。热闹的集市上,时令商品琳琅满目,广州海鲜、云南芒果、服装家居、本地农具等应有尽有。四面八方的群众赶到这里,买卖双方都有着自己的期待。

  李旺镇李旺村村民杨学贵,是标准的“赶集人”。

  每月初一、初四、初七,他都连夜驾车到银川批发蔬菜,当天返回海原,次日先到“二五八”开市的七营镇集市售卖,第三天再到李旺集市。“两天基本就卖完了,再去银川批菜”,杨学贵说,过去的22年里,他都是这样忙忙碌碌过来的,“家里使钱的地方多,3个娃娃还在念书,我一天也不敢停歇。”

  “菜的种类多了。”说起集市的变化,杨学贵回忆,20年前他刚开始干这行,卖的蔬菜种类主要是以甘蓝、韭菜、蒜苗等本地常见菜为主,“现在老百姓的口味越来越讲究了,集市上各种菌菇、西兰花、苦菊、油麦菜、生菜、茼蒿等南北方的菜都有。”

  相比年轻的杨学贵,60岁的虎志红则对乡村集市的变化感触更深一些。

  上世纪80年代,家住李旺镇的她就开始赶集卖货。每逢二五八,早上就摸黑坐同村乡亲的手扶拖拉机,一起去七营摆摊子。“那时候背个蛇皮袋子在七营、李旺来回赶,卖过布、鞋袜、水果、零食,赶一次集能卖几十块钱,进货要跑到同心、固原。”

  虎志红说,现在商品种类多了,老百姓消费水平也高了,“过去一毛钱买10个糖,现在一个糖5毛钱;过去衣服补着穿,现在时不时就买新衣服。”

  如今,赶集多年的虎志红早已在李旺集市上购买了店面,专营童鞋。“房子是自己的,卖货卖多少算多少,没压力,挺好。”

  “再要些肉吗?”

  “不了不了,吃点菜就可以了。”

  作为顾客赶集的马志俊,在李旺集市上买菜后,旁边摊主热情地询问着。

  “前些年条件好起来以后,经常吃肉,现在高血压,以后要少吃肉了。”当天,他骑着三轮电动车从2公里外来赶集,买了芹菜、黄瓜、大蒜、菠菜,花了10元钱。“现在方便实惠,想吃啥用啥就买,以前有钱也买不上。”64岁的马志俊回忆,他年轻的时候,集市只有土豆、萝卜,整个集市只有一个国营饭馆,只有馒头没有面,还要粮票才能买。“那时候集上也没有现成的服装,得买白洋布和颜料,回家自己染成蓝色、黑色,再做成衣服穿。”

  李旺集市。

  滴!微信收款25元。

  一位顾客购买了辣椒面和多种调料后,通过微信向调料摊主买正新付了款。

  “你看现在多方便!”买正新说,听老人讲,李旺集市至少有150年的历史了。“我在这跟集40多年,变化真是太大了!”那时候10天才有一次集,无论摆摊的,还是买货的,大家都像盼着过节一样。有集那天,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来了,特别热闹。

  “那时,我带着货步行从李旺到三营跟集,一天来回四五十公里路。”很多人没有钱,就背着自产的粮食、鸡蛋,到集市上换些农具、布等生活必需品,偶尔也吃个零食。“其实也没什么零食,就是用小麦、麻子粉碎后炒成面粉,就算零食了。那时候从河道里背些水来集市上,1杯1分也能卖些钱。跟一次集一天卖1元钱,就算是赚啦。现在集市商品齐全,草莓、菠萝、小龙虾,啥都有。”

  海原县关庄乡宋庄村位于甘宁交界处的深山里。4月19日,初八,正逢关庄乡集市开集。

  该乡宋庄村村民杨宝利一大早就开着小车翻山越岭赶到集市。他先取了快递,随后为孩子买了牛奶、玩具等便回家了,来回用了不到两小时。

  “小时候跟着大人赶一次集,那是痛并快乐着的记忆。”杨宝利说,村里离乡上12公里,成年人走路都得两个多小时,小孩去一趟得走好几个小时,“那时全凭步行,小孩走得痛苦又盼着赶集,大人都不爱带小孩去,去了人山人海也怕丢了孩子。”

  与李旺集市不同的是,关庄乡集市是1985年才出现的。后来火爆时,周边西吉、固原、甘肃会宁群众都来这里赶集。

  硬化的集市路面、整齐的摊位柜台、鲜艳的帐篷、负责的专职保洁员,如今的乡村集市早已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商品没几样的历史背影。但不可否认的是,乡村集市也没有了昔日的繁荣。

  买正新等赶集“专业户”们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就近大量人口的移民搬迁,集市不再像往日那样热闹了,再一个是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创业,留守人口比过去少了很多。第三个方面是现在交通方便了,各村基本上都有小卖部、粮油店、菜铺子、超市,不出村子就能买到东西。”

  从以物换物到电子支付,从硬件设施的改善到观念的转变,买正新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时代巨变的必然趋势。集市虽然不复往日繁华,但却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服务于当地群众。那就是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逐步向基层延伸、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行业,使传统的赶集不再成为老百姓长途跋涉去购物的唯一途径,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方便和快捷。(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