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分社正文
搜 索
首页 - 地市
宁夏固原:扶贫车间里的幸福“加工厂”
2021-01-09 11:16:57 来源:今日固原

  就在一年半前,42岁的福建籍商人黄水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把工厂从大海之滨开办到大山深处的小县城里。

  黄水海在福建省厦门市经营着一家成立近10年的专业型纺织企业。2019年5月,福建省援宁工作队泾源县工作组挂职干部鼓励动员他,将产业落户泾源县参与西部扶贫。经过一番考察和深思熟虑,6月,黄水海与泾源县政府签订协议,7月,位于泾源县香水镇思源村的宁夏泉祥户外纺织用品第一家扶贫车间开工,主要生产背包、学生包、旅行箱包、军用包等产品。

  扶贫车间运营之初,为了解决工人干不好的后顾之忧,让她们尽快熟练岗位技能,黄水海从厦门总厂请来师傅免费为工人培训,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车间工人的技艺都有了很大提升,可以在生产流水线上熟练操作。

  马世兰家住泾源县城。2020年4月初,她来到厂里做工,现在是手工翻包流水线上的一名技术工人。起初她一天只能翻100个包,经过培训和不断练习,现在一天能翻1000多个,完全适应了流水线的生产节奏。“扶贫车间就像是幸福的‘加工厂’,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你说这事儿好不好?”爱笑的马世兰一边做着手里的活,一边谈着自己的感受。

  在扶贫车间的一面墙上,贴着一张车间工人当日生产腰包的工资表,其中一名叫李秋香的女工拿到了当日最高工资192.8元。

  37岁的李秋香是泾源县白面镇上秦村村民,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只能留守在家照顾公婆和孩子。去年年初,同村的一个好姐妹告诉她自己报名到扶贫车间当工人,那里有人负责教技术,前3个月发保底工资,3个月后实行计件工资,还有加班费、稳岗补贴、伙食及全勤补贴、夜宵补贴等,这极大地吸引了李秋香,和丈夫商量后,她决定来车间一试。没多久,手脚麻利、肯吃苦的她做工手艺越来越熟练,合包速度越来越快,月收入达到了3800多元。现在的李秋香,不仅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挣钱补贴家用。

  在扶贫车间一楼的一角,有一间企业专门为工人孩子打造的“童伴教室”, 不大的一间小屋里,摆放着桌椅、儿童读物、玩具等,墙上贴着地图、视力表,整间屋子温馨且充满童趣,很受孩子们欢迎,也让工人有了更多归属感,能够安心工作。目前,仅泉祥户外纺织用品一个扶贫车间就带动当地400多名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在闽宁纺织扶贫产业园,除了对口帮扶的闽籍企业,还有安徽籍企业在这里落户,建成宁夏一格制衣有限公司扶贫车间,主要生产裙子、上衣、女式服装等产品。

  去年6月,因生态移民搬迁到灵武市泾灵新村的马春芳,随儿子回到老家泾源县城打工,成为一格制衣扶贫车间的一名工人。由于年近50岁,马春芳学习技术速度慢,但她很用心,经常利用工友休息时间多加练习,现在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缝纫工了,可以独立制作出一件简单的成衣,她的月工资也随着技艺的提高,从起初的900元涨到了现在的2400多元。

  马世兰、李秋香、马春芳等人是东部企业在泾源县建立扶贫车间,让当地群众受益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泾源县以“围绕产业上项目,依托企业建车间,就地就近好就业,学好手艺自创业”为目标,利用当地劳动力和订单资源,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目前,全县按照“一村一品、订单生产”思路和就地就近原则,已建设涉及服装箱包类产品加工、文化旅游、有机肥加工、手工编织、农机制造等各类扶贫车间37个,催生了一批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产业,在开辟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新路径的同时,也让他们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固原市新闻传媒中心 潘江 魏莹 胡欣 安磊 何生园 实习生 马涛)

专题
友情链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